网站颜色:

这里改变世界:硅谷成功创新之谜/中信出版社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ISBN(咨询特价)
  • 版次:1
  • 商品编码
  • 包装:平装
  • 开本:16开
  • 出版时间:2013-(咨询特价)
  • 用趾胶版纸
  • 页数:280
  • 正文语种:中文
    • 编辑推荐

        这里改变世界。这里,有苹果、谷歌、雅虎、英特尔、甲骨文、思科、惠普、赛门铁克、YouTube、Adobe、 Facebook、Twitter
        这里,走出了史蒂夫·乔布斯、比尔·盖茨、马克·扎克伯格、谢丽尔·桑德伯格、杨致远、拉里·埃里森、拉里·佩奇
        这就疏谷,地球上最具创新力的地贰

      内容简介

        “在这里,斯坦福大学,谷歌和苹果各据一番共同呼吸着硅谷特有的空气。这空气让人如此自由,如此振奋,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都更给人以向上的力量。”
        作为全球创新之都,硅谷正在改变世界。
        现在,硅谷的创业楷模黛博拉·佩里·皮肖内在《这里改变世界》一书中,以亲身经历指出,正疏谷独有的生态系统在源源不断地为创新提供动力,推动硅谷在逆境中野蛮生长。锐意进取的硅谷人有着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处世哲学:“我不需要靠外表来打动你,我必须让自己的聪明才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这里关系的价值仅仅基于才华。”
        《这里改变世界》通过采访众多硅谷领袖,包括天使投资人、风险资本家、创业者、教育家、科学家和设计师,黛博拉发现,在硅谷:
        · 精英人才是核心优势
        · 合作和信息共享的观念深入人心
        · 创意和理念是“硬通货”
        · 冒险精神是灵魂
        · 移民人士的贡献不可磨灭
        · 硅谷欢迎失败,欢庆成功
        这就是全球创新的大本营,天才工程师的聚集地,非凡科技成果的摇篮。硅谷的创新文化对其他地区有何启示?传统行业如何主动求变,寻找出路?在《这里改变世界》,黛博拉将带我们探索硅谷的秘密,以及如何成功复制它的独特模尸而这将是全球经济的希望之所在。

      作者简介

        黛博拉·佩里·皮肖内(Deborah Perry Piscione),曾在美国国会和白宫就职。移居硅谷后,她在六年间创立了三家公司。其中包括内容服务和电子商务的领军企业 “贝蒂的秘密”(BettyConfidential)、全球商界女性领袖的商务洽谈平台 “通往硅谷之路”(Alley to the Valley),以及专注儿童教育的游戏公司 “傻瓜天才”(Chump Genius)。她的经历曾被多家主流媒体报道,其中包括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国家公共电台(NPR)和《纽约时报》等。
        黛博拉不仅是畅销书作者和著名演讲家,还疏谷企业文化的专家,并在这一领域为全球多个政府机构和企业组织提供咨询服务。

      精彩书评

        黛博拉以高屋建瓴的眼光,描述了美国最为卓越的经济生态体系。无论企业家还是领导者读了《这里改变世界》,都会为之着迷。
        ——《出版人周刊》

        · 《这里改变世界》是一本不容错过的好书。作者精妙地呈现了硅谷创业英雄周围的重要因素——无拘无束的自由和自尊自强的社会。”
        ——提姆·德雷珀(Tim Draper),德丰杰风险投资公司创始人

        · 《这里改变世界》融合了引人入胜的史料和发人深思的轶事。从中,读者可以深刻感悟硅谷创建者和当代创新家的传奇经历和远见卓识。
        ——芭拉·科克兰(Barbara Corcoran),知名投资家

        · 窥探创新圣地的神奇之旅。
        ——《柯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 《这里改变世界》呈现了创新在硅谷的地位:在这里,它如一样神圣,如体育一样盛行,并如空气一样不可缺少。硅谷的生活与工作造就了一种无与伦比的成功文化,而此书揭示的正是其中的奥妙。
        ——维杰伊·戈文达拉扬(Vijay Govindarajan),达特茅斯大学塔克商学院教授、《华尔街日报》推荐畅销书《逆向创新》(Reverse Innovation)作者

      目录

      第一部分 从东海岸到西海岸
      欢迎来到硅谷
      寻找机遇
      回归真性的文化冲击

      第一章 硅谷,让世界瞩目
      指数式的变革
      “创业个体”的崛起

      第二章 硅谷,让世人好奇
      斯坦福大学的由来
      真空管的诞生
      墨菲特联邦机场的前世今生
      “硅谷之父”弗雷德里克·特尔曼
      电子产业的发展
      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
      企业派生文化
      风险资本的壮大
      这里疏谷

      第二部分 硅谷生态系统和文化氛围

      第三章 一所大学:斯坦福
      帕洛阿尔托“擎天木”
      “谷歌”由此诞生
      别具匠心的“方庭”
      恍如置身天堂

      第四章 锐意进取的硅谷人
      太空竞赛与人才竞争
      通往成功之路
      众多的南亚裔业界领袖

      第五章 硅谷独特的创新周期
      创新之火生生不息
      激烈的争论
      创新者思维的奥秘
      硅谷的创新标杆
      预见未来
      3D打印的前景
      生物技术的未来
      知识产权改革之路

      第六章 真实的硅谷创业者
      “一夜暴富”只是神话
      硅谷创业者的真实特质
      硅谷创业者的四种类型

      第七章 硅谷商业模式独到之处
      上市热潮为何退去
      先创造价值,再赚钱
      神奇的硅谷素
      不断变革的潮流
      扁平式管理
      从谷歌一窥不可思议的员工

      第八章 沙山路的投资家
      “风险投资之父”乔治斯·多里奥特
      风险投资在硅谷的发轫之路
      风投大本营沙山路
      风险投资的游戏规则
      风险投资的困境:备受争议的投资条款和回报率
      不同的人,不同的答案
      天使投资的复苏
      改变游戏规则的大众融资

      第九章 硅谷的服务行业
      与众不同的律师事务所
      全力助推企业成长的硅谷银行
      世界一流的会计师事务所
      “非典型”的投资银行
      坚持“设计思维”的设计顾问公司
      全方位助力的企业孵化器
      目光锐利的猎头公司

      第十章 揭秘硅谷的交际场所
      硅谷巨子的聚会地标

      第十一章 梦想的生活方式
      最为宜人的气候
      呵护健康的保健服务
      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
      “从农场到餐桌”的农夫市场计划
      对自然资源的可持续保护

      第十二章 硅谷下一代的成长环境
      与生俱来的竞争优势
      不可或缺的家庭启蒙教育
      “以玩为主”的宾幼儿园
      尊重兴趣的努瓦埃学校
      孕育“下一代爱因斯坦”的哈克学校
      培养未来的创新者
      从小接触21世纪的工作
      泰尔创业奖

      后记 硅谷模式能否复制?
      硅谷模式能否复制?
      世界其他地区的创业生态系统
      追赶创新的步伐
      结语
      致谢
      图片来源
      注释查看全部↓

      精彩书摘

        第六章真实的硅谷创业者
        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发时,理查德·斯旺森(Richard Swanson)还是斯坦福电机工程系的学生。看着因石油短缺而遭受重创的美国工业,他开始思考太阳能技术的潜力。当时,太阳能电池已经用于人造卫星,只是由于造价太高,还没有进入商用市场。但鉴于石油危机的严重性,不少人都认为这一新能源技术很快就会席卷全球。而白宫也在吉米·卡特(Jimmy Carter)总统的命令下,装上了太阳能电池板。太阳能电池的主要件疏晶片,而斯坦福恰好是当时唯一能生产硅晶片的大学。在时代和环境的双重作用下,斯旺森迷上了太阳能技术。
        毕业之后,斯旺森留校任教,并继续研究太阳能。技术初步成型之后,他拟定了一份名为“SunPower”的商业计划,开始四处寻找投资。1978年至1979年间,他走访了40多家风险投资公司,但一无所获。一位投资家向他坦言:SunPower项目要20多年后才能盈利,这样的商业计划可是闻所未闻。投资家这样问斯旺森:“你知道2000年时我多少岁了吗?”
        但斯旺森坚信,太阳能电池终有一天会普及。因此尽管四处碰壁,他还是没有放弃相关研究。1985年,美国能源部电力研究所终于同意提供研究经费,但要求他找到对等资金(因为即便是联邦政府,往往也会出于降低风险的考虑,希望其他投资者加入)。幸运的是,这一次斯旺森找到了两家愿意出资的风险投资公司。1985年,SunPower公司正式成立。
        苦苦经营8年之后,公司终于迎来了第一个辉煌时期。1993年,SunPower受本田汽车公司之托,为一款赛车研制太阳能电池。在随后的一场横穿澳洲的汽车拉力赛中,这款本田赛车以绝对的优势夺冠,比第二名整整快了一天。1997年,SunPower公司又受美国太空总署之托,为高空无人飞机“探路者号”研制高效太阳能电池。然而,尽管有了这些成功案例,SunPower公司仍然没有足够的订单和收入,来维持运作。于是,斯旺森开始寻找战略合作伙伴。
        2002年,赛普拉斯半导体公司和斯旺森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向SunPower注资800万美。在斯旺森看来,“如果没有赛普拉斯半导体的投资,那么SunPower公司可能早已不复存在了。”除此之外,他还认识惮公司要想更上一层楼,必须有一位商场老将掌舵。经过一番遴选之后,他将首席执行官一职交给了赛普拉斯半导体的前任分公司主管——汤姆·维尔纳(Tom Werner)。
        在维尔纳的带领下,SunPower公司很快在菲律宾开办了自己的首家工厂,并在德国巴伐利亚州建起了自己的首个大型电厂。2005年,公司成功上市,市值超过20亿美,总共募得10亿多美的资金,用于光伏产业的发展。2007年,SunPower公司收购了全球一流的光伏系统集成商和安装商——PowerLight公司,从而拥有了涵盖家用、公用和商用市场的完整产业链。2008年,SunPower研制出一款全新的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将光电转换效率的世界记录刷新至23.4%(2009年再次刷新至24.2%)。2011年,该公司又推出一款全新的交流太阳能电池板;据公司资料称,这一产品能让“每块单板的输出最大化”,是“最尖端的家用太阳能技术”。
        当被问及“为何能够坚持这么多年”时,斯旺森回答说:“因为我相信,世界需要光伏技术,最终肯定会接受它。再说,我们的团队非常优秀,每一个人都对光伏事业有着同样的激情。当然,硅谷的创业文化也给了我们更多的信心,让我们能在困境中坚持下来。如果换做其他地番那么我们的团队很可能早就解散了,因为大家会去寻找更稳定的工作。”
        “一夜暴富”只是神话
        创业精神已经深深根植于硅谷文化之中,因此没有创业精神的人很难融入这片土地。这就好比身处华府,却与政治无关;身处曼哈顿商务区,却又不在华尔街工作。对于硅谷人来说,创业不仅是一种生活,更是一种信仰。而对于创业者来说,硅谷就是世间最好的天堂。不过,我们需要澄清一些关于硅谷创业故事的神话。第一,斯旺森的经历才是典型的硅谷创业故事,而我们津津乐道的一夜成名其实非常罕见。诚然,很多硅谷人都有不切实际的想法:他们总是认为,如果创业5年后还不能实现巨额利润、成功上市或者被业界巨头收购,那么创业者在投资界和企业界的地位也会下降。媒体总是喜欢炒作“一夜暴富”的神话,但这往往掩盖了一个更为常见的事实:平均而言,一家硅谷企业从创立到成功的时间,其实远远超过5年。
        第二,真正一夜暴富的人其实很少。维伟克·瓦德华这样说过:“硅谷人在谈到自己的创业经历时,往往都会谈到自己的失败经历,并且对此颇为自豪。因为在硅谷,失败也是一种荣誉。”其实,每个成功故事的背后,都有数不清的失败经历。
        第三,在硅谷的创业者中,中老年人远远多于年轻人。考夫曼基金会(Kauffman Foundation)的一项研究表明,美国创业者的平均年龄正在上升,而创业最活跃的人群是在55岁至64岁之间。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由于全球经济和就业市场的不稳定性,年龄较大的人有很多都不愿再打工;
        2. 他们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这有助于在非资本密集型的领域中创业;
        3. 他们渴望主宰自己的命运;
        4. 他们想要在退休之前拼搏一把;
        5. 他们不愿在退休之后无所事事。
        毫无疑问,硅谷的风险投资者更偏爱年轻的创业者。因为在投资者看来,年轻人更愿意加班熬夜,并且不会因为家庭琐事而分心——那些生于高科技时代、深受“极客”文化影响的年轻人更是如此。这种偏见之所以根深蒂固,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约翰·杜尔的影响。这位风投界的风云人物曾在2007年公开表示,自己更愿意投资给“从哈佛或斯坦福辍学、痴迷于技术的白人男性”。但事实上,大多数创业者都是已婚人士,并且多半已经为人父母。很多创业者在成功的时候,早已过了不惑之年。
        硅谷创业者的真实特质
        硅谷创业者有着与众不同的特质。他们的思想理念既不同于小企业主,也不同于财富500强企业的老总,甚至不同于其他任何地方的企业家。
        1929年的美国股灾中,一些华尔街经理人走投无路,只能跳楼自杀。而今天的硅谷则流传着这么一则俏皮话:由于硅谷没有高楼,所以创业失败者如果真想跳楼,可以选择从二楼的办公室跳下,然后揉一揉扭伤的脚踝,准备第二天重新创业。能够坦然接受失败,或许就疏谷人的最大特质。因为他们明白,没有哪个硅谷创业者总能一帆风顺——就连以故的乔布斯也不例外。著名未来学家、斯坦福工程教授保罗·萨佛(Paul Saffo)曾经说过:在硅谷,“成功的高塔是建立在失败的废墟之上。”在这里,失败不会令人沮丧,也不会令人羞愧;恰恰相反,失败更像是一枚荣誉的勋章、一张创业者俱乐部的入场券。从失败中,你不仅可以获得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还可以领悟这样一个道理:伟大的创新往往源自先前的错误。所以,硅谷人总会坦然接受失败,把它看作创业征途的一部分。很多硅谷创业者不仅才思敏捷,而且充满好奇,他们喜欢换个角度来看问题,因此总能发现改进的方法和革新的道路。这种思维方式与大多数传统企业截然不同,但对于硅谷独特的商业模式却至关重要。
        此外,硅谷创业者大多信奉“勤劳创造价值”。他们会全心投入创业项目,很少计较眼前得失。艰苦的创业筹备可能始于他们的打工时代,甚至学生时代。而正式创业之后,这种艰苦的工作还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只有在项目进入正轨之后,他们才会开始寻找投资。所以很显然,硅谷创业者必须具备坚韧的意志,这种坚韧让他们不会贪图捷径,让他们能够自强自立,也让他们带有几分狂傲。为了理想,他们愿意做任何事——从更换打印机墨盒,到编制资产损益表,凡事亲力亲为,毫无怨言。
        多年以来,我一直都在观察硅谷的创业人士,试图找出他们的特质所在。我发现,他们大多充满激情、为人率真、坚忍不拔、值得信赖、敢于冒险、为理念所驱策。
        激情
        英文的“激情”一词源于古希腊语的“承受”一词。它是指对某人或某事的一种强烈情感。这种情感让人充满热情和渴望,并能催人奋进。
        在华尔街、国会山这些地番社会文化的深层动力大多源自欲望和权力。然而硅谷不同:它的动力源自改变世界的愿望和信心。这种愿望和信心能融汇成一种激情,它不仅能让初创企业上下齐心,而且能将整个创业体系(包括各类服务商)凝聚起来。在风险投资者看来,激情是创业者的必备素质,因为创业之路总是崎岖不片创业者只有充满激情,才能具备坚忍不拔的精神,进而才能承受大起大落。创业者必须对事业充满激情,并且愿意为此承担各种风险。创业绝非易事,如果没有激情,或者总把激情浪费在生活琐事上,那么不如趁早放弃。
        率真
        “率真”是指言谈诚实,不忌讳或隐瞒真实情况,比如不虚构自己的经历和意图,不夸大自己的诚意和专注,不做出虚假的承诺,不隐瞒他人的贡献等。
        在硅谷,幻想迅速暴富的创业者往往为人所不齿。因为在硅谷人的眼里,这类创业者的信念通常都是伪装出来的,他们只会装腔作势,并不是真正的革新人才。“率真”疏谷创业者的基本素质之一,也是风险投资者最为看重的品质之一。如果某人打着创业的幌子,却一心想着卖掉公司、发笔横财,那么他通常都会被风险投资家拒之门外。投资者青睐的,往往都是率真之人,特别是那些因为真性情而离经叛道、甚至毫不合群的人。其实我们眼中的天才,多半都是真性情的另类者。正如斯坦福教授安德鲁·拉奇勒夫(Andrew Rachleff)所言:“另类理念一旦成功,其成就将无与伦比。”
        为理念所驱策
        “为理念所驱策”是指完全沉浸在一个注重理念的环境之中。在这里,人们可以对理念进行交流、验证和改进。
        在硅谷,理念就是商品,可以像传统商品一样进行生产和消费。更重要的是,在硅谷文化中,理念只有新奇与否,没有疯狂与否。对于创业者而言,这正是一种特殊的理念优势。以推特为例:它的用户可以随时发布各种日常动态,哪怕只是吃饭睡觉这种琐事;但之前有多少人会想惮这种服务竟会大受欢迎?
        一方面,硅谷是推广理念的强大市场:它自由、开放、透明,因此好的理念总能脱颖而出。另一方面,硅谷也是培养理念的巨型“温室”:这里聚集着各行各业的一流人才,他们可以帮助创业者改进并实施理念。再一方面,硅谷还是传播理念的巨型网络:无论是通过现实交流还是虚拟社区,新兴理念都能很快打造出知名度和影响力。
        敢当风险
        “风险”是指由于选择某一行为(包括不作为),而有可能造成损失或其他不利后果。
        与世界其他地方相比,硅谷是冒险者的乐园。硅谷创业者大多敢于冒险,有时是为了实现颠覆性的创新,有时是为了赢得白热化的竞争。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得到硅谷业界的尊重和支持。无论你的想法有多疯狂,只要你有勇气,人们就会鼓励你放手一搏。在这种特有的创业文化之下,志同道合的人会共同承担更大的风险,产生更大的经济回报和公共利益。尽管每个成功背后都有数不清的失败,但硅谷人依然坚信“吃一堑长一智”的道理。在他们看来,风险固然可能导致失败,但只要能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就能在以后的创业中做得更好。
        在风险意识上,硅谷企业与传统企业截然不同。传统企业无论规模大小,总会尽量降低风险;个体经营企业更是如此,因为对于它们而言,降低风险乃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但对于硅谷企业而言,敢于冒险才是企业成功的基石,这一方面是因为硅谷的快节奏,另一方面是因为硅谷业界是以“创造未来”为己任。尽管失败在所难免,但在硅谷,失败只不过是创业者的“成人礼”。
        值得信赖
        “值得信赖”是指一方的诚实、公正和善意能够得到另一方的信任。
        之前在华府时,我所接受的教育是保守机密,确保有价值的信息不为外人获知。而硅谷的情形却恰恰相反:在这里,创业者非常重视开放与合作的氛围,很少会对自己的创业项目讳莫如深。他们往往乐于谈论自己的最新产品或项目,哪怕对方是自己的头号竞争对手。这是因为,在这种开放的环境中,他们可以获得宝贵的建议和帮助,从而能够及时改进自己的创新,不用等到产品上市之后再来修改(这样只会浪费不必要的时间和资金)。或许这一切听起来有违常理,但事实上,只有在信息能够流通共享的环境中,创业精神才能茁壮成长。这种信息共享可以促使人们不断创新,因为即便是看似微不足道的信息,也有助于发现产品或策略中的致命缺陷,有助于了解科技变革的最新潮流。硅谷人的彼此信任,给这片土地注入了巨大的活力,而这种活力深深地吸引着各个地区的企业,其中就有总部位于西雅图的微软公司。1998年,尽管当时的微软已是如日中天,却仍然难以抗拒硅谷这片信息沃土的诱惑,最终将一部分研发机构搬到了硅谷。
        坚忍不拔
        “坚忍不拔”是指能够经受压力和打击,能够从困难处境中迅速恢复。
        商业环境瞬息万变——新的需求会不断出现,现有技术会不断更新,而市场趋势也会不断改变。因此,硅谷创业者必须不断自我调整、自我适应。很多时候,他们必须放弃既定的战略规划,重新开始。这意味着,他们需要很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学习并掌握新的知识技能(很多时候,这些知识技能可能和现有业务毫无关系)。此外,他们还需要承受无数的磨练和坎坷。每一次成功,可能都是无数次失败的结晶。
        硅谷创业者的四种类型
        典型的创业者能够发现市场的需求,并且能够打造出满足这一需求的产品或服务。一些创业者本身就具备特定的知识技能,能够亲手打造出这一产品或服务,并找到市场的最佳切入点;而另一些创业者则是有着激情和眼光的“伯乐”,能够找到帮助自己实现梦想的人才。硅谷创业者可以分为四种不同类型:
        1. 连环型创业者
        这类创业者以创办公司为最大爱好,因此绝不会停留在一家公司。一旦找到一种切实可行的创业模尸他们就会不断运用这一模式创立公司,有时甚至会同时经营好几家公司。这类创业者最为高调,他们可以不断推出新的理念,打造新的公司。这些人大都有两个共同之处:一是精力异常充沛,二是喜欢从头开始。而且,他们往往喜欢在公司进入正轨之后,将具体事务交给职业经理人。至于要创立多少家企业、才称得上连环型创业者,业界并无定义。不过,典型的连环型创业者都是以创新和冒险为成功之道。截至目前最为成功的,或许莫过于以下10位(排名不分先后):
        1. 马克·安德森:先后创建过Mosaic、网景通讯(Netscape Communications)、Opsware和Ning;
        2. 史蒂夫·布兰克(Steve Blank):先后创建过Zilog、MIPS Computers、Convergent Technologies、Ardent、SuperMac、ESL、Rocket Science Games和E.piphany;
        3. 吉姆·克拉克(Jim Clark):先后创立过硅谷图形、网景通讯、Healtheon和myCFO;
        4. 安格斯·戴维斯(Angus Davis):先后创立过Tellme、Mozilla和Swipely;
        5. 杰克·多尔西:先后创立过推特和Square;
        6. 马克斯·勒夫琴:先后创立过PayPal、Slide、Yelp、Field Link和Quid;
        7. 伊龙·马斯克:先后创立过Zip2、PayPal、、特斯拉汽车和公司;
        8. 西恩·帕克(Sean Parker):先后创立过Napster、Plaxo、脸谱网、Spotify和Airtime;
        9. 马克·平卡斯(Mark Pincus):先后创立过Freeloader、Support.com、Tribe.net和Zynga;
        10. 伊凡·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先后创立过Prya Labs、Odeo、Obvious Corp和推特。
        风险投资家一直都很青睐连环型创业者,尤其是那些有过成功经历、善于整合卓越理念和优秀团队的人。这类创业者往往都有很多想法,并且擅长推销自己的想法。此外,他们还善于制定企业的初期战略,能够为公司打下坚实的营收基础。另一方面,他们会认识惮公司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更好的职业经理人。这种认识也让他们能够抽出身来,准备下一轮创业。
        2. 型创业者
        很多时候,硅谷前进的动力都是源自型创业者。本章开头谈到的斯旺森博士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世人眼中,他们不仅有着性的思维方尸而且有着坚定的理想和专注的目标。而在他们自己眼中,推动社会的变革就是自己的人生使命。对于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他们都能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不过,这类创业者只有在硅谷才能如鱼得水。因为,尽管他们也会注重产品的上市速度和投资的回报速度,但自始自终,他们创业的动力和目标都是自己的理想——为了实现理想,他们愿意不惜一切代价。很多型创业者从小就会树立人生目标,并且终其一生都会为之奋斗。他们之所以要创业,就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创业成功之后,他们有的会继续留在企业界,有的会转入风投界和学术界,有的会成为其他创业者的导师。但无论在什么领域,他们都不会改变自己奋斗的终极目标。
        3. 收购型创业者
        20世纪80年代初,伦纳德·波萨克和妻子姗蒂·雷纳都在斯坦福的电脑部门工作。不过,两人不在同一栋楼里办公,而且他们的办公室局域网也没有统一的通讯协议。庆幸的是,他们的同事威廉·耶格尔(William Yeager)早年曾经开发过一款多协议路由软件。在此基础上,夫妻二人研制出一款多协议路由器,用以方便网上交流。1984年12月,他们创立了思科公司,将路由器产品推向商用市场,并从耶格尔那里获得了软件授权。
        毫无疑问,在互联网通讯模式的发展史上,思科公司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尽管它不是第一家路由器厂商,但却是第一家大规模生产多协议路由器的企业。此外,思科还采用了一种独特的经营策略:它很少进行底层研发工作,而是通过并购来维持市场优势。因此,波萨克夫妇也是最为典型的收购型创业者。多年前,时任思科执行副总裁的唐·里斯特温(Don Listwin)就曾表示:“我们不做研发,只做‘购发’——收购和开发。”不过如今,思科在核心领域的研发预算也已超过每年50亿美,这些领域包括核心路由和交换产品、网真产品 和统一计算系统。
        1993年9月至2012年3月,思科一共收购了152家公司。这种商业模式给公司带来了极高的资本回报率。但思科的收购战略也并非总是一帆风顺。比如2009年时,它曾试图大举进军家用市场,因此一方面拆巨资打造“人性网络”的品牌,另一方面又以5.9亿美的天价收购了Flip摄像机的制造商。然而同年6月,随着iPhone 3GS的问世,智能开始逐渐蚕食卡片式摄像机的市场,Flip摄像机很快就过时了。2011年,思科在一份公报中宣布,公司将“退出部分家用业务,并对其他家用业务进行重组,以支撑四大商用业务,其中包括核心路由产品和交换产品、协同运作解决方案、系统架构以及视频技术。”
        4. 远见型创业者
        金钱并非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更为重要的还有远见的卓识的眼光和实现梦想的能力,而这正是远见型创业者的特质。YouTube的创业团队就是典型的例子。
        YouTube的三位创始人先前都是PayPal的工程师,他们分别是陈士骏、贾德·卡林姆(Jawed Karim)和查德·赫利。其中,陈士骏和卡林姆是伊利诺伊大学的校友。他们还有一位校友也是YouTube创业团队的重要成员,那就是克里斯蒂娜·布萝德贝柯(Christina Brodbeck)。她在在大学期间喜欢上了设计和技术,而这改变了她的人生道路。
        其实在上大学之前,布萝德贝柯对设计和技术不是特别感兴趣。然而大一的一次寻常经历,让她有了彻底转变。那是1996年的一天,回到宿舍的布萝德贝柯发现,室友桑迪正在设计个人网站。看着空白的页面渐渐变成精美的网站,布萝德贝柯一下子就迷上了这种极富创意的技术。她开始自学HTML和Photoshop,并为家人和朋友免费制作网站。无论诗司网站还是个人主页,只要能有机会练习,她都会全心投入。
        2001年,布萝德贝柯搬到了硅谷,开始寻找网站设计方面的工作。那段时间,她和几位校友都住在陈士骏的家里,所以也就成了PayPal的常客,并在那里结识了不少的良师益友。这时,她就已经意识惮创业环境才是自己大展身手的地方。不过为了自食其力,她还是接受了美国太空总署埃姆斯研究中心的一份工作。
        2005年初,陈士骏等人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创办YouTube网站。当时,这只是个视频约会网站,开发团队也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只能在自己家中或咖啡馆里工作。很快,布萝德贝柯也加入了创业团队,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负责开发两大功能——用户评级平台和视频订阅系统。
        同年8月,她正式辞去工作,全心投入YouTube项目。当时,这个项目完全是无偿劳动,没有任何薪水或,而她却还有4万美的研究生贷款要还。至于公司股票,她也只是和几位创始人简单谈过,只有一个口头的君子协定。这些情况让她的家人非常担心。不过,那份君子协定很快就生效了:3个月后,红杉资本(Sequoia Capital)向YouTube注资1150万美,用于租赁办公场所,并按市场标准向员工支付薪水和。
        一年之后,谷歌决定以16.5亿美的股票收购YouTube。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布萝德贝柯惊呆了。
        几年后,当被问及当时的感受时,她这样答道:“那个时候,我只是想做点很酷的事。即便是在最疯狂的梦里,我也没想过会发生这样的事……毫无疑问,这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期。”
        如今,布萝德贝柯还创办了一家旨在增进情侣交流的数字媒体网站——Theicebreak。工作之余,她平均每周都会花上大约20个小时,来帮助其他的创业者。她在两家创业孵化机构担任创业导师:一家是提供早期种子资金和创业孵化服务的“五百初创企业”(500 Startups),另一家是专门为设计师提供创业指导和前期投资的“设计师基金”(Designer Fund)。此外,她还是多家公司的官方顾问,同时也是其中几家公司的股东。经常会有创业者在业界前辈的建议或引荐下,专程拜访布萝德贝柯。而在各种活动中,她也经常和创业者促膝谈心。
        布萝德贝柯谈惮父亲总会鼓励自己尝试新鲜事物。她回忆说:“在我搬来旧金山的时候,父亲在机场这样对我说道:‘祝你好运,年轻的拓荒者。’”在YouTube被谷歌正式收购之后,她用亲手挣来的钱,给父母在圣地亚哥的科罗纳多岛买了一所公寓,因为“父亲一直就想退休后去那里生活”。
        第七章硅谷商业模式的特殊之处
        传统商业模式必须回答一个核心问题:“企业如何盈利?”在典型的传统企业中,研发部门负责开发新奇有趣的产品,市场部门负责寻找产品销售的途径。那么,这些产品卖给谁呢?当然,最明显的答案之一是“消费者”,但除此之外,不同行业的答案也会截然不同。不过在硅谷(或许也只有在硅谷),你必须回答的问题是“如何创造价值”,而不是“如何盈利”。
        然而在90年代中后期,很多硅谷投资者完全漠视商业模尸从而造成了巨大的互联网泡沫。那个时候,只要你有关于互联网的点子,你就可以成立一家公司,在公司名里加上“.com”,然后融资、上市、套现,根本无需为“如何盈利”的问题烦恼。每一家互联网公司的上市,都会进一步助长这种泡沫。1996年,平均五天就有一家公司上市,平均24小时就有62位百万富翁诞生。但泡沫终究只是泡沫,互联网热潮很快退去,寒冬降临了。硅谷人恢复了理智,投资者也开始要求创业者明确回答“如何盈利”的问题。
        上市热潮为何退去
        网络泡沫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网景公司的大起大落。该公司成立于1994年4月4日,创始人是吉姆·克拉克和马克·安德森,投资方是凯鹏华盈公司。同年10月13日,网景公司推出了第一款产品——Mosaic Netscape 0.9浏览器(后来更名为“Netscape Navigator”) 。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产品:它的出现,给万维网的浏览方式带来了重大变革。
        次年8月9日,网景公司成功上市。上市当天,网景股价就曾飙升至每股75美,升幅接近美国股市的最高记录。虽然股价在当天收盘时回落至每股58.25美,但较之14美的开盘价已经翻了超过两番,从而令网景公司的市值升至29亿美。仅此一天的市场追捧,就让公司创始人和投资方的身价暴增。
        然而,当时的互联网还处以发展初期,网景公司的商业模式也没有经过市场检验。公司的策略是免费发布测试版本,同时低价销售商用版本。很快,网景浏览器就借助免费试用版本,占据了巨大的市场份额。到1995年中期,该产品已经稳居浏览器排行榜的榜首。但与此同时,微软公司也注意到了市场商机,于是便向Spyglass公司购买了Mosaic浏览器的授权,在此基础上开发出Internet Explorer 1.0浏览器(IE 1.0),并将其在Windows 95增强工具包中。3个月后,微软又推出了可以免费下载的IE 2.0,从而拉开了浏览器大战的序幕。为了赢得这场大宅微软采取了著名的“接受、扩展再摧毁”的策略:具体而言,它会先接受流行标准,进入产品市场;而后通过专有技术,扩展现有标准;最终摧毁对手的竞争优势。最先将这一策略公诸于世的人是斯蒂芬·麦克格迪(Steven McGead):在美国司法部起诉微软垄断案中,麦克格迪作为英特尔副总裁出庭作证,证实微软副总裁保罗·马提兹(Paul Martiz)曾在1995年谈到上述策略。根据他的证词,这一策略的受害者不仅包括网景公司和Java语言,而且还包括互联网本身。
        面对微软的强大攻势,网景根本无法与之抗衡。更糟糕的是,网景浏览器的漏洞也不断受到用户指责。《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在1998年刊文指出,网景公司当年第四季度的亏损高达8900万美,其中3500万美是用于裁员和削减办公场所。很快,网景股价就下跌了21%。为了挽回败局,网景公司放弃了收费软件套装的模尸推出了独立的免费浏览器。然而为时已晚,微软公司已经牢牢地占据了浏览器市场。网景投资者开始丧失信心,公司股价再度下滑13%。
        1999年,美国在线(AOL)以42亿美的价格,通过免税换股的方式收购网景公司。后来,在美国在线的巅峰时期,这些股票的市价曾高达100亿美。对于此次交易,马克·安德森在2009年接受“商业内幕”网站(Business Insider)采访时,曾谈到过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美国在线之所以开出这样的天价,是想成为人们眼中的“互联网终极旗舰”。在当时的互联网行业,这种“旗舰”身份可以有效吸引投资者和广告商。
        然而仅仅过了8年,美国在线就正式宣布,不再提供网景浏览器的升级版本,并于2008年3月1日停止软件支持。不过即便现在,美国在线在市场推广中仍会使用“网景”的品牌。
        和其他事物的演变一样,商业模式也会经历多个周期。此外,随着大市环境的变化,商业模式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也会不断变化。食物等必需品由于存在刚性需求,因此盈利途径也比较直接。与之相比,硅谷创新技术和产品的情况往往要复杂得多。因此,虽然很多企业的商业模式尚未经过市场检验,但很多创始人还是发了大财(比如网景公司的创始人)。即便是在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后,很多硅谷人仍然认为:商业模式虽然重要,却并非巨额回报的必要条件。
        先创造价值,再赚钱
        埃里克·里斯(Eric Ries)是《精益创业》(The Lean Startup)一书的作者。他认为,由于硅谷模式往往被人误解,因此必须把“经过检验的商业模式”和“价值的创造”区分开来。为此,他用“钻石矿的开采计划”为例,进行了阐述。他认为,这项计划有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开矿的地方是否真有钻石”,二是“钻石开采出来之后,能否真能赚钱”。在里斯看来,第一个问题讨论的是“价值的创造”,而第二个问题讨论的是“价值的收获”。他谈岛“如果这个矿确实有钻石,但创业者还没有开始销售,那么这项计划有商业模式吗?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它创造了价值,只是还没有收获价值而已。”
        为了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可以回顾一下Instagram的成长历程。Instagram是一个照片共享的免费应用;通过它,用户不仅可以用拍照,而且可以为照片选择多种滤镜样尸并将照片分享到各大社交网络。它的创始人之一是斯坦福毕业生凯文·瑟斯托姆(Kevin Systrom),不过他一开始只守注功能性和可用性,并未考虑品牌和设计。那是在2010年的时候,瑟斯托姆正在开发一款名为“Burbn”的签到应用程序。在一次聚会上,他结识了两位风险投资家,一位来自安霍风险投资公司,另一位来自基线风险投资公司(Baseline Ventures)。瑟斯托姆向二人推销了自己的理念,结果在短短两周之内,就获得了50万美的投资。
        随后,瑟斯托姆请来了斯坦福校友迈克·克里格(Mike Krieger),和自己一同创业。经过商议,两人决定重点开发照片共享的应用。他们先是完成了Burbn的雏形开发,但结果却是喜忧参半。一方面,程序界面过于凌乱,功能也过于庞杂;但另一方面,程序也有有很多亮点,比如,它能自动将照片调整成正方形。最后,他们决定将该项目更名为“Instagram”,意即“即时电报”(instant telegram)。
        2010年12月,Instagram开始完全支持Foursquare 的照片应用和共享功能。得益于此,它的注册用户数很快就突破了100万大关。为了能让产品更好地支持脸谱网的功能,瑟斯托姆又专门致电另一位斯坦福校友——脸谱网的前任技术总监亚当·德安吉洛(Adam D’Angelo),向他请教注意事项。后者花了半小时的时间,向他详细讲解了技术要点,并且特意嘱咐他:一定要抽时间去结识脸谱网的人,因为这些人有一天“会把钱塞到你的手里”。
        2011年2月,Instagram在A轮融资中募得700万美。参与此轮投资的除了基线风险投资公司以外,还有杰克·多尔西和其他一些投资者。此后,Instagram的用户数开始出现炸式增长,分别在同年6月、同年9月和次年4月突破500万、1000万和3000万。然而,这一产品始终没有任何盈利。2011年秋,有报道称,Instagram在完成第二轮融资后,正在筹备上市,估值为2000万美。2012年4月,业界传言,Instagram即将获得红杉资本等公司的5000万美风投,而它的估值也已高达5亿美。就在当月,脸谱网正式宣布,将以10亿美的现金和股票收购Instagram,并计划让它继续独立运作。
        神奇的硅谷素
        硅谷企业并不遵循传统的商业模尸它们所青睐的是一种高度仰仗市场实验的新型模式。凯鹏华盈投资公司的合伙人、斯坦福大学的创业学讲师兰迪·科米萨(Randy Komisar)认为:“硅谷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们已经找到了一种准科学方法来革新企业和产业,而不仅仅是产品。”现在,这一探索进程已经加快了步伐,而硅谷公司也在率先采用各种新的商业模尸以求成功。
        埃里克·里斯认为,硅谷商业模式有两个关键之处。其一,股权激励至关重要。“硅谷之外,很少有人真正懂得这一点。大多数人对于劳动者和管理者的理念还停留在19世纪。在他们看来,员工获得的报酬越多,老板拥有的利益就会越少。”里斯认为,造就硅谷长期收益的正是它的基本价值主张,因为按照这一主张,企业的成果对每个人的利益都十分重要。在营利性企业中,如果早期员工真正持有股权,那么他们都有机会凭借自身努力享受终身财富,而“价值应由所有创造者一同分享”这一人生哲学也会在公司盛行。股权在硅谷公司的薪酬组合中至关重要。里斯谈岛“在硅谷,几乎每个人的发迹史都是通过这种股权升值的方式。这是一种长期资本收益,它远远超越了传统的工资、短期奖金和财务把戏的范畴。”但硅谷之外的很多人都不明白这一点,因为他们并不相信基于递延薪酬 的模式。
        对于第二个关键之处,里斯喜欢引用提姆·奥莱理(Tim O’Reilly)在《何谓Web 2.0》(What Is Web 2.0·)中的一句话:“初创企业的第一准则是,你所创造的价值必须超过你所收获的价值。”硅谷企业最先考虑的是创造价值,而不总是立即赚钱。换句话说,它们绝不会让经济的利益阻碍价值的创造。里斯认为:“只要专注于打造最好的企业,那么经济利益最终也会降临。”毫无疑问,很多人之所以来到硅谷,都是想要发家致富。即便现在,财富依旧重要,因为它能让人拥有追求的目标。然而,对于大多数风险投资家而言,初创企业的重点任务应该是为消费者打造企业价值。而且他们坚信,只要坚持这条道路,一定可以获得经济收益。里斯补充道:“对于高风险、颠覆性和创新型的企业而言,我认为这是唯一出路。因为这类企业无法在短期内产生巨额的现金回报,这是颠覆性创新的本质所决定的。”
        这个观点很有意思。但是,如果你所创造的价值超过你所收获的价值,那么你很可能成为业界巨头的收购对象;脸谱网对Instagram的收购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反之,如果你能收获自己创造的全部价值,那么你有可能会成为下一个谷歌或苹果。因此,你需要问自己两个重要问题:什么样的决策能够创造价值?如何确信自己创造的是真正的价值,而不是虚高的估值?要找到问题的答案,你就必须研究自己的商业模尸研究用户对你的产品或服务的评价。
        硅谷商业模式与传统商业模式不同。传统商业模式有很强的可预测性和明确的实施过程;而对于硅谷商业模式而言,营收途径往往有着不受控制的环境因素。以“免费+增值”的商业模式为例:尽管它的出现彻底改变了B2C的理念,但仍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免费+增值”模式多用于软件、游戏和网站服务等,它以免费服务吸引用户,然后通过增值服务获得收入。这些免费服务往往都有各种限制,其中包括数量限制(比如新闻网站的免费新闻数量)、时间限制(比如免费服务的有效时间)和功能限制(比如软件免费版本的有限功能)。而增值服务则没有上述限制,这类服务主要包括高级功能和虚拟商品。对于初创企业而言,“免费+增值”的模式既能吸引用户,又能带来盈利。不过这样的盈利是否可观,还有诸多的不确定性。
        对于脸谱网的商业模尸人们褒贬不一。它是否有切实的盈利策略?策略的制定是否太迟?吸引用户是否真的要比公司收入重要?对于这些问题,业界人士的看法往往大相径庭。对脸谱网的早期发展而言,盈利并坟键,因为网站不仅能够保持快速增长,也能吸引众多天使投资人和风险投资家。但无论如何,网站最终还是必须实现盈利。而对于它的盈利策略,里斯等人也从另一个角度进行了探讨。里斯这样说道:“有人批评脸谱网在成长的颠峰时期没有盈利策略,但我并不认同。在我看来,马克·扎克伯格在拒绝雅虎公司10亿美的收购要约时,就已经证明他的商业才华有了质的飞跃。那时候我就知道,马克能够证明脸谱网的价值。”
        同样,其他与脸谱网类似的企业也能通过免费服务,先吸引用户眼球,再吸引广告订单。毫无疑问,能够吸引眼球就能创造价值。唯一的问题是,这种价值最终能够产生多少利润。
        不断变革的潮流
        必须强调的是,像谷歌、脸谱网这样一帆风顺的创业公司非常少见。因此,硅谷企业往往需要转型定位的策略。所谓“转型定位”,是指当最初的策略或方案不能见效时,创业者主动求变,尝试新的理念、新的策略和新的定位。此类变革可能非常简单(比如对产品重新定价),也可能非常复杂(比如改进产品线、重新考虑目标用户和重新制定吸引用户的策略)。绝大多数时候,转型定位并不是要推翻之前对核心用户、技术和市场的研究结果,而是要以这些结果为基础,迅速转变方向,让产品更受用户欢迎,让企业更能适应市场——这就是转型定位成功的关键。如果要想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及时控制问题并适应环境,那么成功的转型定位至关重要。
        托尼·康拉德(Tony Conrad)是早期风险投资企业True Ventures的合伙人。他表示:“对我而言,转型定位绝非禁忌。事实上,它代表着硅谷在方法论上的某些精华。创业之后,即便最初的技术不具备可行性,你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转型定位。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策略。”
        当被问及硅谷商业模式的演变方向时,埃里克·里斯这样答道:
        “在后世的眼里,今天的模式肯定是原始的。我认为,初创企业的管理模式正在发生巨变。按现在的标准来看,100年前的工厂管理方式就像是个笑话。你会觉得那时的管理者很傻,但100年后的人也会觉得我们很傻。这是因为,初创企业管理体系的改革才刚刚开始。但这是一场非常重要的改革,因为数量众多的初创企业即将带来深远的影响。硅谷的土壤能够培育出一系列软件和硬件的高科技产业,这些产业有一套强大的商业模式和技术力量,可以击败其他任何产业。我们必须适应它所带来的巨大变革,因为这一变革将会席卷各个产业,包括那些自以为根基稳固的产业。颠覆性的产业即将到来。”
        扁平式管理
        为了打造高效企业,硅谷的业界领袖采用了一种扁平式的管理结构。在典型的硅谷企业中,经理是团队的一员,而不是凌驾于其他成员之上的头目。与传统管理结构相比,这种模式可以很好地提高效率、降低风险。在传统企业中,如果经理的沟通出了问题,那么整个部门的运作都会受到阻碍。然而典型的硅谷企业会将所有员工视为一个团队、一个家庭,并以较为平等的方式分配工作和职责,从而避免出现“一人失误、全盘皆输”的情况。
        硅谷的企业文化具有很高的自主权和开放性。每个员工不仅有对相关信息的知情权,而且有对商业决策的发言权。在硅谷,你会常常听到这样的故事:某个员工自创了一套管理模尸结果这套模式不仅在全公司得以推广,而且还会影响其他的硅谷公司,并最终成为一种新的潮流。以谷歌为例:在公司创立后不久,软件工程师拉里·施威默(Larry Schwimmer)就开发过一个提高团队管理效率的系统,这个系统很快就在硅谷盛行起来。其实,这个名为“摘要信息”(Snippets)的系统原理非常简单:系统每周都会给每个员工发一封电子邮件,要求他们在回信中概述上周的工作进度和下周的工作计划;之后,系统会把所有回信整理到一个可搜索的资料库,从而让每个员工都能看到其他同事在做什么。因此,谷歌能够在不断成长的同时,保持扁平化的组织架构。
        从谷歌一窥不可思议的员工
        从帕洛阿尔托城的创业车库,到山景城的总部园区,谷歌的办公场所已是今非昔比。现在,谷歌在全球40多个国家设有70多个办公场所。每一间办公室都洋溢着独特的谷歌文化,能够激发创造精神、提高工作效率。走进全球各地的谷歌办公室,你都能注意到很多共同的特点:咖啡厅、小厨房、台球桌、钢琴间、游戏机、3到5人公用的开放隔间、用作会议室的小帐篷、供人促膝谈心的空间和用于头脑风暴 的白板。谷歌一直强调:“公司的成就源于每一个人的努力。”因此,它也一直保持着开放的办公室文化,力图通过舒适的工作氛围,让员工能够更好地交流和协作。这种协作的理念不仅体现在办公场所上,而且体现在员工上。
        在日趋激烈的硅谷人才争夺战中,业界巨头纷纷抛出优厚的员工,以吸引优秀的人才。以下便以谷歌为案例进行分析:
        谷歌公司:无与伦比的员工
        公司地址:加州山景城
        创立时间:1998年
        职业发展
        · 谷歌允许每个员工抽出20%的工作时间,来做工作任务以外的任何事情。因为公司高层认为,这种自由能够点燃员工的创新精神,让他们尽情释放自己的创造力;
        · 公司在每周五都会举行一场聚会,员工可以一起庆祝周末,并且可以“刁难”两位创始人,问他们各种各样的问题;
        · 谷歌总部园区有一个很特别的培训项目,可供选择的课程有好几百种,从新的编程语言,到情商培养和冥想方法,无所不包;授课者既有专职讲师,也有公司员工。此外,公司还会资助员工的学位进修和职业培训。
        免费的有机健康食物
        · 谷歌总部园区有30多个不同主题的餐厅。在这里,员工可以免费享用各种有机食物。比如,“家餐厅”(Cafe Jia)专门提供亚洲菜;而“150餐厅”(Cafe 150)则专门选用本地生产的有机食品,所有食材都是来自园区周围150英里以内的农场。“查理餐厅”(Charlie’s Place)是以主厨查理·艾尔斯(Charlie Ayers)的名字命名,它分门别类地提供好几种菜尸包括寿司和素菜。“耀希餐厅”(Yoshi’s)原名“无名餐厅”(The No Name),现在的名字是为了纪念谷歌老员工的一条爱犬。家禽类的食材都是全天然的本地产品,大多产自附近的小农场。时令海鲜也是产自本地,不仅非常新鲜,而且符合“谷歌绿色海鲜”标准(这比蒙特利海湾水族馆建议的标准还要严格)。餐厅的设计非常注重合作的氛围,比如长形的餐桌就是为了方便人们在聚餐时相互交谈。
        · 谷歌园区也自产食材,社区园圃向员工开放。此外,公司还经常组织各类烹饪课程,并邀请本地大厨亲自示范,以促使员工注重饮食健康。每个季度,谷歌餐饮部门都会在山景城组织5场大型活动,包括烧烤聚餐和主题活动。在著名的《米其林美食指南》(Michelin Guide)中,不少谷歌的大厨都榜上有名。除了免费餐厅之外,谷歌园区还有许多小吃间,里面有各种食品可供选择,比如格兰诺拉麦片、巧克力脆饼、果汁和咖啡。
        健康保健
        · 在医疗保健方面,谷歌不仅对病假时间不做限制,而且还在公司园区配备医生、理疗师和脊柱按摩师。此外,员工子女的医疗费用也能享受课税减免;
        · 谷歌的办公室文化非常重视按摩,几乎每栋办公楼都配有专门的按摩室,而所有的按摩师都是执业理疗师。在员工眼里,这些按摩室“无论外观还是氛围,都像是真正的温泉疗养所。”员工在过生日或有突出表现时,可以享受免费按摩。如果按摩之后感到疲倦,还可以去专门的休息室小憩一阵,以保证充足的睡眠。
        · 公司鼓励员工参加体育锻炼,以保持充沛的体力。谷歌园区有一流的健身房和游泳池,私人教练对员工打折。此外,员工还可以参加各种培训班、运动队以及其他健身项目,比如“光脚跑步”和“瘦身训练”等。
        产假和陪产假
        · 谷歌员工享受5个月的产假和7周的陪产假。公司每月都会举行“宝宝派对”,向准爸爸、准妈妈和新爸爸、新妈妈传授育儿心得,赠送优惠券和其他礼物。此外,公司还会给每个新爸爸、新妈妈500美的“宝宝红包”,用于支付头几个月的家政服务。
        休闲
        · 2011年夏,谷歌的“加菲尔德体育中心”正式开放。该中心有各类体育设施,包括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地掷球场、旱冰球场、高尔夫球场和掷蹄铁 游戏场。除该中心之外,园区还有很多其他的休闲设施,比如台球桌、游戏机、乒乓球台、保龄球馆、桌面足球、巴西战舞 、自行车和单脚滑板车等。
        文化活动
        · 谷歌会定期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包括园区以外的大型活动。比如在2012年2月,公司就包下了太阳马戏团在奥克兰市的“迈克尔·杰克逊纪念专场”,免费接送1万5千名员工前往观看。
        交通服务
        · 谷歌的班车接送服务涵盖旧金山湾区的多个地区,包括离总部30英里的旧金山市。公司高层表示,这类服务可以鼓励员工减少生活中的碳排放,因为班车所用的燃油含有5%以上的生物柴油,而所用的尾气过滤装置能够有效清除有害物质(包括氮氧化物)。当然,班车上少不了免费WiFi。
        · 员工到公司之后,用车也很方便,因为谷歌园区有名为“GFleet”的公用轿车服务。这些轿车全是低碳车型,比如雪佛兰伏特、日产聆风、三菱iMiEV、本田Fit EV以及福特Focus Electrics和Transit Connect Electric。对于想要购买混合动力车的员工,只要车型的油耗标准优于每加仑45英里,谷歌都会提供5千美的补贴。
        低碳交通与慈善事业
        · 谷歌鼓励员工步行或使用非机动车(比如自行车、旱冰鞋、滑板车和滑板等)。员工如果以这些方式上下班,将会获得数码积分。这些积分可以兑换为现金,捐给员工指定的慈善机构。
        园区内的生活服务
        · 为了方便员工,谷歌园区提供多种生活服务,比如洗衣店、改衣店、美发厅、洗车店、DVD出租店、自行车修理店、自动取款机和银行信贷服务等。
        · 谷歌有专门的员工服务团队,不但可以提供普通的日常服务(比如策划晚宴),而且可以解决并不常见的生活难题(比如为万圣节派对选购一支镶有珠宝的权杖)。
        员工家属服务
        · 谷歌的儿童保育中心名为“森林与湿地”(Woods and the Wetlands),总面积为1.85万平方英尺,可以同时为80个孩子提供日托服务和学前教育。中心的课程采用瑞吉欧教学法,该教学法注重儿童本身的心智和能力,并且关注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尽管中心提供的是收费服务,但公司会进行一定的补贴,以让更多的员工子女可以享受此类服务。此外,中心还为孩子提供免费早餐、午餐和点心。
        · 公司会定期组织一些亲子活动,让员工带子女参加园区内的各种趣味游戏。此外,员工也有机会带父母参观公司园区,学习如何使用谷歌搜索。当然,园区餐厅也会为他们提供免费的午餐。
        抚恤金
        · 谷歌在2011年开始实施抚恤金制度。如果在职员工不幸去世,那么其配偶不仅可以立即获得全部期权,而且可以连续10年领取半数薪酬。此外,去世员工的子女在年满19岁之前,可以每月领取1千美的抚恤金;如果子女在19岁后仍是全职学生,那么期限将延长至23岁。
        ……查看全部↓

热门设计服务